新闻中心NEWS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研究政策研究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最终版(上)

时间:2015-01-28 浏览:2333次

 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全国旅游业发展情况,分析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旅游局工作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这是对我们的鼓励、鞭策。1月12日,汪洋副总理听取国家旅游局工作汇报后及在当天下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又专门作出批示,对我们旅游战线给予了鼓励,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现在,我代表国家旅游局讲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2014年全国旅游工作和旅游业发展情况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新形势,旅游全行业积极努力,旅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旅游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全国人大开展《旅游法》执法检查,推动了《旅游法》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国务院成立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创新了协调商议旅游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机制。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同开展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宣传活动,营造文明旅游社会氛围。各省区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1号文件,强化了旅游统筹协调机制,海南、北京、云南、江西、广西、西藏六个省区市先后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云南、上海等地修订了旅游条例。山东、浙江、甘肃、安徽等省先后出台贯彻落实国发31号文的政策文件。旅游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共有十个市县开展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2、旅游品牌开发持续推进
    落实中国“智慧旅游年”各项工作。实施美丽乡村富民工程,七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挑选出6130个重点扶持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与扶贫办共同推进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举办“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和“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投入4亿元旅游发展基金支持新建改建约40万个景区停车位,投入1.5亿元贷款贴息支持90多个旅游项目转型升级。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推出135个中国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在全国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实际完成旅游投资约7053亿元,同比增长32%。推动全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落实,广泛开展红色旅游系列主题活动。全年乡村旅游新增收入400亿元,新增就业约20万人,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新增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6个,新增5A级旅游景区9家,目前全国5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184家。
3、旅游管理和服务继续加强
    贯彻《旅游法》,开展治理旅游市场秩序自查自纠。探索依靠市场主体开展市场监督的有效方式,分区域、针对性地开展治理旅游市场秩序行动。持续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发布10项旅游行业标准,启动第三批标准化试点。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边境旅游项目许可,下放外资旅行社设立审批、旅行社经营边境游资格审批和4A级景区评定。在全国开展“寻找最美导游”活动,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以导游援藏和旅游人才援藏、援疆为重点,开展西部旅游人才援助。完成旅游行政干部培训和旅游业青年专家遴选,推动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全行业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各项整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行业的作风转变。
4、旅游开放合作继续进行
    举办第八届APEC旅游部长会议并发布《澳门宣言》。举办2014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第14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设立中国—中东欧旅游促进机构与旅游企业联合会协调中心。制定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美丽中国”全球统一品牌战略。推进大湄公河、大图们江次区域旅游合作。新增上海自贸区地中海邮轮旅行社作为试点经营出境游业务的外资社,广东省开放5家港澳独资旅行社经营内地居民赴境外团队旅游业务。开放太原等10个城市赴台个人游,增加第六批赴台游组团社。进一步简化赴台团队游手续,取消个人游城市赴台团队发票查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累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以第十七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和第六届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圆桌会议为平台,深化两岸旅游合作,继续完善海旅会和台旅会磋商机制。到2014年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151个。
    在旅游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预计国内旅游36亿人次,增长10%;入境旅游1.28亿人次,下降1%;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9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增长11%。
    2014年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全国各地、业内业外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与境外同行有效合作的结果。邵琪伟同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改革开放,精心组织、努力推进,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志发同志求真务实、勇于克难攻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旅游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旅游市场秩序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地方旅游市场乱象丛生,甚至存在黑恶势力的影响,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旅游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旅游厕所还达不到游客的要求,与国际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脏、乱、差的现象仍然存在。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促进旅游产业的抓手不多。旅游涉外纠纷日益增加,旅游外交在机遇千载难逢的大势下,挑战也在增多。我国拥有庞大的入出境旅游市场规模,但还没有相应的国际话语权。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小马拉大车”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旅游部门和旅游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很低,远远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旅游基础研究薄弱、旅游统计严重滞后、旅游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也很突出。这都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015年不同寻常,既是全面深化改革、“十二五”收官、谋划“十三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转承之年。“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旅游业,就需要以更长的时间跨度去观察、分析和把握。
1、过去35年回顾和未来35年展望
(1)过去35年,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中国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为大众化的消费,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国内旅游从1984年约2亿人次到2014年的36亿人次,增长了17倍。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到2014年的2.6次,增长12倍。中国的旅游消费能力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游客的足迹遍布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客源国。纵观世界旅游发展史,英国17世纪60年代上流社会开始泛欧旅行,19世纪40年代旅游业兴起,20世纪初才逐渐成为大众参与的活动,这一转变历时长达近250年。从1850到1915年,旅游也只是美国中高阶层的活动;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短途旅行大量涌现,促进了旅行代理商、铁路旅客部门、旅行手册印刷商、旅行作家的大量出现,直至二战之后美国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旅游。这一过程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与之相较,我们35年走过的历程,英国用了近250年,美国用了近一个世纪。我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如此大规模的人分享旅游生活,可谓举世罕见。当然,这也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旅游业已经从外事接待型的事业,发展成为全民参与就业创业的民生产业。旅游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层次丰富、类型多样、方式灵活、前景广阔。旅游既有大量低门槛的就业,适合农民、妇女、农民工、下岗职工、毕业生、低收入人群就业,又有大量的创业机会,适合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创业,也适合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旅游业由原来漂亮姑娘、帅小伙集中的窗口行业,发展成为就业创业增长最快、参与度最广的产业之一。据测算,1978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45万,2013年为2278万,35年翻了近5.7番。2013年,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总人数为644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数的8.4%。2014年乡村旅游新增收入400亿元,新增就业约20万人,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
    ——旅游业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现代产业,对相关产业贡献大幅提升。旅游业的关联行业超过110个,是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大产业。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凸显,根据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WTTC)发布的数据,2013年世界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9.5%,对就业的贡献率超过10%。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至少不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旅游业对相关产业贡献不断凸显,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业的贡献率超过40%。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企业类型不断拓展,旅游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已经形成综合性、集群化的产业体系。
    ——国际旅游已从入境游为主,发展到入出境旅游并重、深度国际化大交流、旅游外交功能凸显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以接待入境旅游者为主,更不存在有规模的出境旅游。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形成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入境旅游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1.28亿人次,增长69.7倍,年均增长12.6%;国际旅游收入从2.63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增长213.8倍,年均增幅达到16.1%。2014年我国内地公民年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1.09亿人次,是1998年的12.94倍。中国公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旅游交流交往更加频繁,旅游外交影响更加多元和广泛。如果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主要是法律和经济规则的国际对接,那么,出境旅游则既是法律和经济规则的国际对接,也是深层次国际人文交流,影响将更加深远。
    ——旅游业发展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形成了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的大格局。旅游发展初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桂林、西安等传统热点旅游城市,再由这些旅游城市串联起精品旅游线路。随着大众化旅游的崛起,旅游业发展受到各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今形成了共同推进旅游大发展的格局。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列入战略性支柱产业,85%以上的城市、80%以上的区县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
(2)未来35年,旅游业将由大到强、由快到好,实现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再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100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即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2-1.5万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0%,中等收入人群将达到6-8亿人,服务业产值达到48-53万亿元,居民消费总额近50万亿,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将从以解决温饱为主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消费需求结构将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旅游将因此成为经济新常态的亮点和发展方向。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我国人均GDP可望达到2.5万美元,城镇化率将超过80%,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旅游休闲度假消费将普遍化、日常化。
    依托国家整体的发展,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为:
    到2020年,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年人均出游次数达到5次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旅游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上均达到世界旅游大国水平。
    到2050年,我国成为初步富裕型国家,实现从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年人均出游达10次以上,我国旅游发展质量、水平、效益、综合竞争力、旅游文明程度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前列,全面实现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2、旅游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
    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克强总理要求我们“围绕发挥旅游在扩内需、稳增长、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中的独特作用,砥砺开拓,扎实工作,着力创新旅游管理体制,着力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着力推进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让旅游更安全、更便利、更文明、更舒心,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跃升作出新贡献。”汪洋副总理指出,“旅游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在新常态下,旅游业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是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繁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速度、质量与效益全面协调,必须把存量调整与增量做优结合起来,让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业正在成为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与传统增长点及其他新增长点相比,旅游业这个新增长点究竟新在哪里?概括起来主要有九个“新”。
(1)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生态共享型的新增长点。
    我国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能源压力巨大,因而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旅游业是举世公认的无烟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旅游业资源消耗少、能耗低。根据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初步测算,旅游业万元产值能耗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是汽车业万元产值能耗的1/7、房地产业的1/5、家电业的1/7。随着旅游者文明水平的提升及旅游方式的不断改进,旅游业万元产值能耗将不断降低。
(2)旅游业是消费层次多、消费潜力大、持续能力强的新增长点。
    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多样化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具有很强的融合能力和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新常态下扩大消费的重要动力源,已成为居民的普遍消费和推动消费升级的主渠道之一。房地产、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热点已接近上限,正在或即将碰到“天花板”,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旅游消费却不同,经济社会越发展,旅游需求就越大,可以无限拓展,是消费“永动机”。同时,旅游消费还是一个放松身心、康复身体、愉悦精神、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消费,而且是信息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等新消费热点的实现途径和“催化剂”。发达国家居民一般每年出游8次以上,而目前中国居民人均每年出游才2.6次,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潜力才刚刚开始释放。旅游消费既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也具有传统消费热点的大规模、从众式,有时甚至是“井喷式”的特征。根据国际规律,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旅游将获得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出现多元化趋势。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大关,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如果说前35年是旅游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那么未来35年将更是旅游发展的“钻石期”。
(3)旅游业是兼具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功能的新增长点。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消费拉动,而且也体现在投资、出口拉动,是一个多功能融合的新增长点。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厘清认识中详述。
(4)旅游业是就业容量大、层次多样、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前景广阔的新增长点。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就业需求总量相对较少,就业门槛相对较高。旅游就业容量大、增长快、带动性强,就业层次丰富、类型多、方式灵活,是适宜社会广泛创业的新领域,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新领域、新途径。2013年,旅游业直接间接就业总人数为644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8.4%。旅游业在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有突出优势,是扶贫方式最灵活、成本最低、返贫率最低、受益面最宽、拉动性最强、扶贫效果最好的行业。旅游业在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妇女就业创业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适合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
(5)旅游业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新增长点。
    2亿多人次的入出境旅游,带动巨大的国际经济交流。入境旅游是重要的服务贸易,直接带动出口,可以说是“发生在国内的出口”,或者说是“不用走出国门的出口”。出境旅游则有利于带动投资、货物、服务“走出去”,带动旅游企业“走出去”,带动就业“走出去”。边境旅游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沿边开放、自贸区建设等战略,构建更加主动、更具引领性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旅游业在其中可以大有作为。
(6)旅游业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
    通过旅游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对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是新时期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旅游业是幸福导向、健康导向、快乐导向的产业,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健康水平的产业,是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是老百姓实实在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鲜活体现。旅游还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加深彼此了解,增加相互友谊、增强社会包容与和谐。
(7)旅游业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旅游业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产业,有利于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促进区域交流,对打破区域分割、加强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互联互通,旅游先通”,正在成为区域或次区域一体化的普遍规律。
    旅游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优势产业,为城乡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了渠道、提供了载体,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旅游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发展乡村旅游,能使农村就地现代化、就地城镇化,同时又能使城镇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旅游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产业,有利于整合城镇各种资源,激活城镇文化、彰显城镇个性、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8)旅游业是促进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小康的新增长点。
    旅游业综合拉动性强、扶助功能大、受益面宽,是最好的扶贫和富民产业。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武隆就是一个旅游脱贫致富的典型。武隆县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块金字招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成功探索出“旅游发展促进脱贫致富,扶贫开发助推旅游发展”的扶贫工作典型模式。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增长8.7%,旅游总收入76.5亿元;“印象•武隆”演出275场,收入4500万元。在旅游业的强势推动下,共培育农家乐、游客接待专业户近2000家,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2个,开发旅游特色产品15个,建成旅游商品门店297家,带动贫困人口2.5万人增收8亿元。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7633元,增长14%,增速居重庆市第1位。目前,全县贫困村由84个减少到36个,贫困人口由12.5万人减少到5万人。
    旅游业对促进致富也有突出优势。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是我国富裕乡村的典型,被誉为“天下第一村”。作为中国新农村典范的华西村寓教于游,开发了农业、工业、教育等多种特色游。华西村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和江南田园风光吸引了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前来旅游,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已成为华西村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不仅给华西村带来了人流和财富,也带来了信息流与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华西村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方向。
(9)旅游业高水平发展,催生新的经济社会组织,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新增长点。
    旅游业以游客消费为主线,串联起各种消费、各种要素、各种产业、各种服务,形成各类旅游相关产业群,是对社会各种资源要素整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对需求的拓展和组织,是以市场为中介,对旅游需求和供给要素进行再组织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社会协调的“润滑剂”、转变发展方式的“加速器”。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全要素融合、全产业链整合、跨越一、二、三产业的现代产业集群和经济社会组织方式。旅游通过产业融合,形成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发展,创造新增价值。云南省正在建设的“花之城”和“古滇王国”等项目,就是在此方面的有益探索。这两个项目已经走出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产业功能分割、服务单一、单打独拼的小农经济模式,他们正在探索的是旅游产业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前景可期!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对旅游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被作为重要的创汇行业;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2009年,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我们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与时俱进,深化对新常态下旅游业地位和功能的认识。
3、需要厘清的一些观点和说法
    观念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开辟旅游新天地,首先要对旅游有新认识。要用新的思维方式,谋求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实践发展很快但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因此存在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说法。厘清这些认识,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新阶段、新常态下的旅游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讲讲几个很流行的观点和说法。
(1)旅游究竟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国力,通常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指看不见的文化精神等无形因素。硬实力是有形载体,软实力是无形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把旅游仅仅视为“软实力”。说旅游是软实力有道理,这是由旅游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功能决定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同时,旅游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通过旅游,可以传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魅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间增进了解、加强互信、密切情感,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文明素养、价值追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我国,通过旅游,还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宣传中国和平、发展、开放、文明的国家形象,让世界更广泛更深刻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有利于增强国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和激发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当然是重要的软实力。
    但是,旅游更是一种硬实力,这是由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和经济功能决定的。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面广、拉动力强,与旅游相关产业达110多个。无论是对GDP的贡献,对消费、投资、出口的贡献,还是对民生的贡献,对就业、减贫、环保的贡献,都充分体现了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硬实力。全国有28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总花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12.38%,旅游拉动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量的7%以上,2014年旅游直接投资7053亿元,同比增长32%。这充分体现了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从地方来看,旅游作为硬实力的体现则更为明显。
    总之,仅仅说旅游是软实力或硬实力,都不准确。应当看到,旅游业已成为“软硬兼备、融合度高、覆盖面广、拉动力强的综合性实力”,是形成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产业,是促进国民精神文化享受、提升生活质量的代表行业,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民生事业。
(2)是否存在所谓的“中国旅游贸易逆差”?
    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说“中国存在巨额的旅游贸易逆差”,甚至算出“2013年我国旅游贸易逆差730亿美元,2014年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5年增长近50倍,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
    但是,这实际是一个误导性的说法。
    其一,我国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目前不是同一个统计口径,不具可比性,更不能简单相减。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海外旅游支出的统计调查制度。出境花费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境外中国公民的花费,既包括旅游,也包括求学、就医等花费,是一个大口径的统计。而入境旅游收入,只是对入境游客进行抽样调查的旅游花费,不包括长期(超过一年)医疗和留学费用。两者统计口径一大一小,不能简单相比,更不能直接相加相减。我们难道能够拿桌子的数量去减杯子的数量吗?
    其二,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还存在统计范畴的差异。按现行统计口径,入境旅游花费调查分为过夜和不过夜游客,出境旅游花费调查则不分过夜和不过夜游客。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境外花费,是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布的中国游客在其入境花费整理计算的,而各国和地区对入境游客在当地的人均花费统计测算方法不尽相同,各国游客花费数据也不具备可比性。
    其三,出境旅游购物花费高,有着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和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出境旅游花费主要高在境外购物,特别是购买奢侈品上。这不是典型的旅游消费行为,而是一种贸易替代。联合国2008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调整了旅游卫星账户核算范围,将奢侈品购物从服务贸易调整到货物贸易。而现有中国出境游客花费数据,没有扣除这一因素。随着自贸区建设、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出境游客消费逐步成熟,这种排浪式的海外购物特别是购买奢侈品消费将会逐渐回归理性。
    其四,对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应该进行结构性分析。2014年,我国入境旅游1.28亿人次,出境旅游1.09亿人次,入境旅游比出境旅游多1900万人次。按照港澳台、亚洲、欧美等主要客源市场分别对出境和入境花费进行对比调查分析,入境旅游收入理应高于出境旅游支出。计算差额还应扣除海外接待体系的资金回流及出境旅游花费中发生在国内的费用。据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初步调查研究,扣除上述因素后,不仅没有所谓巨额的中国旅游贸易逆差,还存在一定规模的顺差。
    再者,不应将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割裂开来孤立看待,而应建立“旅游入出境总人次”的概念。我国已成为既是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也是重要的出境旅游客源地国家,这是民富国强、旅游兴旺发达的体现。旅游服务贸易对客源地和目的地产生的拉动是综合性的,不应只考虑入境或出境某一方面。因此应该把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外贸强调进出口总额,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交往的总规模。
(3)旅游业只富民不富财政吗?
    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认为,“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在旅游发展初期,这的确是事实。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情况已大为不同,如果还是墨守成规,那就out了。
    发展初期,之所以存在“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的情况,是由旅游业发展初级阶段特点所致。一是旅游发展的市场主体小、弱、散,许多还是老百姓自发办旅游,多是散兵游勇,打游击战,能产生的税收本来就很少,再加上征收困难,征税成本高,好一点的采取包税制,更差的是根本找不到纳税人,所以旅游税收不可能大;二是旅游业发展多处于主要依靠老天爷老祖宗留下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办旅游,投资少,开发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带动能力弱,自然就没有多少税收;三是多为政府办旅游、事业单位办旅游,税费减免多,而吸引外资办旅游又有税收优惠,所以旅游对财税难有大贡献;四是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旅游消费以旅行社组织线路为主,很多人带着干粮和水去旅游,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自然产生不了多少税收和财政贡献;五是多数地方还只是“门票经济”,对服务要素拉动小,对财税贡献小。所以,这一阶段旅游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富民上。
    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化、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旅游业的富民功能在不断凸显的同时,对财税的贡献也在快速提升。这是由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决定的。一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逐步跨入大企业推动阶段。市场主体不再以小企业为主,大批非旅游类大型企业快速进军旅游领域,旅游产业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带来的财政税收显著增加。二是旅游业发展进入大资本、大项目带动阶段。发展旅游业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老天爷和老祖宗留下的自然和文物资源。大规模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创新了资源形态,依靠大项目创造旅游吸引物,形成了一批几十亿、上百亿甚至几百亿投资规模的旅游大项目,创造了一批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国际品牌酒店、大型主题公园和旅游产业集聚区等,旅游业对财税的贡献能力大幅提升。三是旅游业已经进入产业融合发展新阶段。旅游与一产的融合,催生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全面繁荣;旅游与二产的融合,带动了旅游用品、旅游商品和房车、游艇、邮轮、索道、游乐设备等大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旅游与三产的融合,拉动了文化、信息、金融、商业、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四是旅游征税体系不断完善。旅游由起初的游击战为主的发展格局,转变为现在的阵地战、百团大战、集团大会战的发展格局,为旅游业科学征税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税收的逃、漏者很难立足。
    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财税来源。旅游对财税的贡献带动性强、乘数效应大,除了直接的财税贡献外,带动大批相关产业和配套服务的税收也有很大规模。如张家界、峨眉山、黄山、丽江等旅游城市,旅游业是当地财税的重要支柱,对财税综合贡献超过20%。许多旅游景区每年纳税上亿甚至数亿元,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成为主要财税来源。
    大集团进军旅游业,带来的税收及非税财政贡献更加明显。2013年,首旅、国旅、中青旅、携程、华侨城、港中旅、锦江国际、海航旅业、开元旅业、万达旅业等10个旅游企业上缴税收就超过82亿元。其中华侨城旅游板块纳税28亿元,首旅集团纳税近20亿元,国旅集团6.7亿元,开元旅业6.6亿元。2013年,全国1.16万家星级饭店,平均每家上缴营业税112万元,其中480家外资酒店平均每家上缴营业税300万元,带动的其他消费及企业、个人所得税则更大。此外,旅游企业在税收之外承担的各种附加费,及带动相关产业纳税,都还有很大一块。
    事实表明,旅游业不仅富民,也富财政。而且,随着旅游业市场化、产业化、集聚化发展加快,旅游产业面不断拓展、产业链不断拉长,旅游对富民和富财政的贡献都将越来越凸显。
(4)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仅仅是消费吗?
    关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我们经常都是在说对消费的贡献,在各种重要的文件中,也是将旅游仅仅放在促进消费方面加以论述,很少提及旅游业对投资带动、出口拉动方面的贡献。事实上,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是拉动消费,对投资和出口都有着越来越强劲的拉动作用。旅游不仅是消费热点,也是投资热点、出口热点。
    从消费拉动看,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总花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12.38%。旅游休闲消费是国务院确定重点加以推进的六大消费领域之一。
    从投资拉动看,旅游投资需求大、热点领域多、潜力大,在其他领域投资乏力的情况下,全国旅游投资强劲增长,2014年全年完成旅游直接投资7053亿元,同比增长32%,比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高15个百分点,比全国投资增速高16.2个百分点。未来三年,旅游直接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乡村旅游开发、旅游小镇建设、大型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以及医疗健康旅游、养生养老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网络在线旅游等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户外休闲用品、旅游装备制造业等正在成为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而且,旅游投资的带动性强,按照国际上1比5的旅游投资带动系数测算,未来三年我国旅游业将带动15万亿元以上的综合投资。
    从出口拉动看,随着我国出境旅游的大规模快速增长,有实力的旅游企业纷纷到国外收购或改造酒店,投资建设度假设施,许多中国人也纷纷到国外买房产,一部分用于孩子读书或置业,但很大一部分也是用于个人或朋友度假。在欧美,收购一个中等规模的四星级酒店大约投资1亿美元,之后改造装修提升需要再花费1亿美元,大部分建筑材料、酒店用品、各种设施和装备都从中国出口过去,许多酒店管理人员和服务员也都从中国带过去,旅游业对我国的出口综合带动效应日益显著。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初步测算,2013年旅游业拉动出口占当年出口的7%以上。出境旅游,以人员“走出去”为先导,带动对外投资、货物出口、技术出口、服务出口,是新一轮对外投资和出口的“先遣队”。
(5)“旅游六要素”能涵盖今天的旅游吗?
    一说到旅游,人们就会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应当说,“六要素”精辟概括了旅游活动,是直到现在对旅游业描述最简洁、最准确、传播最广的概念。
    如今,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和体验要素越来越多,需要拓展新的旅游要素。总结旅游业这些年的发展,在现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上,可否概括出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前者为旅游基本要素,后者为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
    “商”是指商务旅游,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旅游新需求、新要素;“养”是指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旅游新需求、新要素;“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闲”是指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度假等各类休闲旅游新产品和新要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新业态、新要素;“奇”是指探奇,包括探索、探险、探秘、游乐、新奇体验等探索性的旅游新产品、新要素。
    拓展出“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六要素,也只是基于现阶段实践的总结,随着旅游不断升级,今后还会拓展出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这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
    厘清、阐明上述观点,旨在通过澄清正误、深化认识,增强我们旅游业的产业自信、行业自信和事业自信。新阶段既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机遇期和转型攻坚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旅游业改革发展的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旅游行业迫切需要不断强化产业自信、行业自信、事业自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不断提升整合资源、统筹发展和引领创新的能力。我们迫切需要强化大胆创新的工作思路、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的工作力度、整合资源的工作格局、重点突破的工作路径、主动作为的工作激情。
 

友情链接:成都易合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西藏易境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 版权所有:西藏易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国联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