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群:旅游成为大众生活新常态的特征及表现
时间:2015-01-26 浏览:1770次
习近平今年以来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概念,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诠释,明确概括为九大“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硬道理。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这种需求同样反映在现代旅游消费中,只是这种个性化和多样化态势限于旅游产品结构和产品体系不足,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暂时表现为对旅游的集体参与和趋同一致,集体参与表现为大众性,趋同一致表现为休闲性,这种大众性和休闲性足以使旅游成为中国社会公众的一种生活常态。
生活化旅游的大众性特征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已司空见惯,那就是一提起黄金周,人们自然想到旅游,也就是说,黄金周已经成为旅游代名词,假期本来是用来生活放松的,但却演变为旅游休闲,甚至像春节这样与家人团聚的黄金时段也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好机会,可见旅游生活化已无人不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生活式旅游更注重对当地日常生活的参与和体验,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人的追捧,人们不在乎出去游了哪些景点,而更加强调休息和放松的质量。从松散式、无组织地找民居、租民居,到度假酒店的兴起,愿意在异地小住,吃饭、喝茶、晒太阳、发呆、和当地人闲聊,这种“懒散”的、享受生活的旅游方式,是因为它能让心情完全放松,达到既能真正休闲度假,又能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生活化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大众性。中国旅游从“小旅游”到“大旅游”,已迎来泛旅游时代。“泛旅游”将进一步淡化“旅游”和“游憩式生活”在定义上的区别。在泛旅游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游客,具体表现在:旅游生活化,生活旅游化;客源地目的地化,目的地客源地化等。
日前,抚顺举办了一次房产交易会,有趣的是,万科、远洋等24家高端房地产商推出的40多个楼盘都印着旅游符号,卖家大都会在介绍时补充一句“离某旅游综合体项目很近”吸引百姓。甚至在副展区的粮食深加工、食用菌产品中也看到了旅游纪念品的影子。
明明是房产交易会,却让旅游交易变成主角,旅游纪念品、旅游线路、名小吃齐聚会,旅游牵动的多产业融合展成为房旅会的一大亮点。这个例子说明旅游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不经意地再生活各层面都能发现旅游的影响力。
旅游休闲消费成为日常生活选项
生活化的有力证据表现在旅游出行的各个层次,就出行目的地来说:周边游比重逐年上升,异地游时间明显延长,出境游大幅增长且具平民化特点。就出行频次来说,外出旅游次数显著增加。
一、周边游成为新常态。
山东省很早就做了一个抽样调查:2008年至2013年山东省内游客从45%上升到75%,如果加上不在统计监测范围内的众多乡村旅游目的地,省内游客比重可能达到80%以上。在居住地附近的活动就是一种生活,而当公众在居住地附近的旅游变为一种高频次的活动,就不能不说是旅游意识的逐渐增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二、异地游成为周期习惯。
山西某旅行社曾推出一种“生活式旅游”产品,一时响应者云集。在寒冷干燥的冬天,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会在冬季时把有闲暇时间的老人和孩子送到海南去过冬。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有钱人则举家到海南过冬,过“候鸟式”生活,这已成很多人的惯例。这些人在海南停留少则一个月,多则整个冬天。
我们可以想象,久别寒风呼啸的北国,躺在海南的沙滩边,观海边的日出日落,听阵阵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任时光从晨曦流到暮霭,望累了水天一色,就去海鲜市场买两斤刚刚打捞上来的花蛤青蛤,拎回临时的家,亲自下厨,享受活在异地的旅游乐趣。这是多么惬意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出境游成为常规选择。
近些年,港澳旅游长盛不衰,且随着赴港澳手续的简化,旅游群体越来越平民化。2014年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有机构预测,2015年出境旅游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国民出游率将超过3次。当前,中国旅游有“游客全球化”趋势,随着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出境游也由过去的高端性消费转变为大众性消费。出境游产品已经由过去的10多个国家组合游,向短程化、精品化、深度游方向发展。
总之,中国旅游业已走出相对封闭的体系,旅游活动和商业服务都不再只是少数消费主体的行动,旅游休闲消费正在成为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选项。对很多人来说,旅游是用来调剂紧张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中,人们得到了真正的休息和享受。
(来源:凤凰旅游网)